X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晋安区
马尾区
长乐区
福清市
闽侯县
连江县
永泰县
闽清县
罗源县
思明区
湖里区
集美区
海沧区
同安区
翔安区
芗城区
龙文区
龙海区
漳浦县
云霄县
诏安县
东山县
平和县
南靖县
长泰区
华安县
鲤城区
丰泽区
洛江区
泉港区
石狮市
晋江市
南安市
惠安县
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金门县
三元区
永安市
明溪县
清流县
宁化县
建宁县
泰宁县
将乐县
沙县区
尤溪县
大田县
仙游县
荔城区
城厢区
涵江区
秀屿区
延平区
建阳区
邵武市
武夷山市
建瓯市
顺昌县
浦城县
光泽县
松溪县
政和县
新罗区
永定区
上杭县
武平县
长汀县
连城县
漳平市
蕉城区
福安市
福鼎市
霞浦县
寿宁县
周宁县
柘荣县
古田县
屏南县
相关链接
中国科幻,如何答好“未来之问” _ 数字经济 _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
中国科幻,如何答好“未来之问”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25-04-11 11:19 浏览量:34

  近日,2025中国科幻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京举办。在开幕式上,双足仿生机器人“幻幻”从屏幕中走出来,与主持人开展了一场妙趣横生的AI互动,首钢园四高炉旁边,19米金属零件拼装的机械巨龙“长城龙”正舒展身躯,鳞片开合间发出铿锵的机械交响……

  如今,科幻不再是对远方的眺望,而是无数个照进现实的“此刻”。正如刘慈欣在大会开幕式上所言:“当载人航天器划破天际,当量子计算机解开混沌,这些‘现实土壤’正滋养着比科幻更科幻的未来。”

  “技术革新与科幻发展的交互作用,已不仅仅是产业层面的协同议题,更是关涉技术体系变迁与文明进程演化的关键命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王春法抛出他的论断。就这一话题,记者在大会上采访了多位专家。

  科幻创作驱动科技创新

  “曾经书页间的幻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科幻作家王晋康说,在人类探索未知的征程中,科幻文学用文字承载人类对宇宙、科技与自身命运的无尽遐想,催生了众多影视巨制与科幻游戏。

  “科幻产业,作为兼具科学理性、人文关怀和产业创新的文化创意新形态,天然立足于技术跃迁与思想变革的交汇点,映射着科技演进的内在逻辑,昭示着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王春法说。

  基因编辑技术让《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复活、脑神经科学为《攻壳机动队》的赛博格提供理论支撑……从基因编辑到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融合,科幻正逐步向现实渗透。“科幻的不可能,往往成为科学突破可能的起点。”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李昕说。

  “科幻文学与生命科学恰似DNA的双螺旋,一条承载着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另一条记录着生命演化的精密密码,二者看似迥异,实则共享对未知的好奇、对认知边界的突破。”李昕说。

  科幻不仅是实验室的延伸,更是连接科学与大众的纽带。

  “过去的科幻很多已经变成现在的科学现实,而我们现在的科幻也许为下一代的科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表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数据不断推动生命科学的进展。如果能在分子水平破译包含着生命和健康信息的遗传密码,对于健康的普及、精准医学的演化将是根本性的。

  科幻的浪漫,源于人类对星辰大海的永恒向往;而技术的突破,则将这份向往化作可触可感的时代印记。

  曾经,日行千里是科幻作品中重要的主题。近年来,“出行无边界,城市零拥堵”的技术狂想逐渐向现实落地。飞行汽车、自动驾驶、超级高铁、智能交通管理体系……这些科幻作品中的常见元素正逐步成为生活日常。在大会的“科幻+未来交通”专题论坛上,多位与会嘉宾畅想,未来交通可以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甚至无需物理的载体。谁又知道,这份天马行空的想象,会不会在未来变成现实呢!

  AI技术促进科幻创作

  多位与会嘉宾表示,随着中国“人工智能+”行动持续推进,AI等创新技术将极大赋能科幻内容创作和IP开发,对科幻产业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

  “最新科技进步的赋能,使得科幻叙事从文本形态不断向沉浸式、交互式、多模态方向延展,推动着科幻创作的艺术表现力持续进化提升。”王春法认为,大数据、云计算、AI、虚拟现实等科技的突破,推动着科幻产业迭代升级。

  AI时代的科幻文学创作,是此次大会的热点议题。

  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陈楸帆已经在AI写作方面做了不少探索。他表示,当前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大模型展现出了强大的文字生成能力,可以协助作家进行情节构思、背景设定、人物塑造,甚至初稿创作。

  “AI+科幻的创新组合下,作家们可以通过AI辅助构建更加庞大复杂的世界观设定,突破个人知识的边界,也可以通过人机协作进行多线索的情节推演,拓展叙事的可能性。”陈楸帆补充道。

  “科幻作家与AI的关系,一是受到AI的启发,二是和AI竞争。”科幻作家顾适坦言,AI与科幻作家亦敌亦友。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自然语言生成、知识图谱和检索增强生成的发展,为科幻作品的文本、插图、视频的生成技术提供了便利。顾适认为,凭借AI技术,科幻作家未来将可能兼任短视频制作者、导演、游戏制作人等。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包明明认为,AI技术在科幻创作中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效率提升,更体现在大的参数、知识图谱为其创作提供了多样性。

  科幻技术装备加持科幻产业发展

  科幻技术装备指用于支撑科幻内容创作、优化科幻体验、提升互动沉浸感的各类高科技产品。大会上,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教授崔亚娟发布的《2025中国科幻技术装备产业报告》显示,科幻技术装备在游戏、影视、文旅等领域的贡献较为突出,已经形成了上游技术支撑、中游装备研发、下游场景应用的链条。

  报告还总结了2024年中国科幻技术装备产业的发展亮点,主要体现在核心技术集群化、AI驱动的叙事逻辑重构、沉浸式技术场景验证三大方向。

  在核心技术集群化方面,成都的AI与云计算集群为科幻产业发展提供智能驱动力,上海影视特效技术群建构了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上海科技影都发布了AI创制生态中心项目,构建AIGC赋能的公共服务平台。

  崔亚娟举例道,AI技术深度融入中国的科幻产业:人机融合小说《天命使徒》70%的文本由人工智能生成,标志着科幻叙事方式的变革;国内首部AIGC科幻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上线,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了剧本策划、角色塑造和场景构建等环节,预示着科幻影视制作模式的转变。

  而在硬件方面,VR/AR设备、无人机、虚拟数字人等,共同推动了科幻产业的发展。崔亚娟以《三体:远征》VR沉浸式游戏为例,分析了沉浸式技术如何赋能科幻产业。该游戏通过虚拟引擎,利用自由度全景模式动态光效追踪等先进技术手段,为客户带来沉浸式的体验。

  “2019年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科幻文学里的想象力要转化为影视,就需要工业和高科技的赋能,与此同时,科幻电影大片的创作也引领中国的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分析。

  “想象力是无限的,但是技术是有限的。”陈旭光说,科幻电影每次发展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对于科幻电影赋能的意义巨大,将有助于其克服物理环境、经济条件、创作流程等方面的限制。

  中国科幻仍有广阔蓝海

  《2025年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1089.6亿元,连续两年突破千亿规模。中国科幻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小众亚文化”蝶变为“千亿级新经济引擎”,其蓝海特质不仅体现在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张,更在于技术、场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所催生的无限可能性。

  “科幻是面向未来的艺术,它通过塑造未来场景引领人类科技文化发展的方向。”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吴显奎认为科幻有三重使命:技术伦理的“敲钟人”,科技发展的“导航员”,地球生态危机的“预警者”。

  而在王春法看来,科幻是眺望未来的窗口,更是文化自信与科技自强交融的沃土;科幻产业既是未来产业创新的试验场,也是科技认知方式变革的文化载体。

  “科幻产业在亚洲国家有巨大的潜力,但是这些潜力现在没有得到完全释放。”中亚人工智能协会主席诺罗夫直言。他认为,科幻产业不仅仅可以提供平台,同时也可以推动技术的发展,促进国际合作,将人工智能更好地融入科幻小说、科幻产业中。

  诺罗夫认为,中国发展科幻产业还缺少基础设施和协调机制。“亚洲国家应积极发展科幻文学和基础设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等,通过全球合作建立起平台,共同推进科幻人才的发展。”诺罗夫建议。

  多位与会嘉宾表示,中国科幻产业的蓝海特质,本质上是技术、文化与市场的三重共振。

  “中国科幻的蓝海不仅限于本土,更要在全球化浪潮中开辟新航道。”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姚利芬说。根据《中国科幻海外新兴市场传播报告》,巴西等新兴市场对中国科幻游戏的热度“断层领先”,《三体》《流浪地球》等IP的出海,正以东方美学重构全球科幻叙事的话语体系。

  正如刘慈欣所言,科幻不仅是“预言未来的水晶球”,更是“照亮未知的火把”。科技不断发展,幻想没有限制,两者结合的故事,还将不断延展,预见未来、描画未来、创造未来!(记者 王美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