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晋安区
马尾区
长乐区
福清市
闽侯县
连江县
永泰县
闽清县
罗源县
思明区
湖里区
集美区
海沧区
同安区
翔安区
芗城区
龙文区
龙海区
漳浦县
云霄县
诏安县
东山县
平和县
南靖县
长泰区
华安县
鲤城区
丰泽区
洛江区
泉港区
石狮市
晋江市
南安市
惠安县
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金门县
三元区
永安市
明溪县
清流县
宁化县
建宁县
泰宁县
将乐县
沙县区
尤溪县
大田县
仙游县
荔城区
城厢区
涵江区
秀屿区
延平区
建阳区
邵武市
武夷山市
建瓯市
顺昌县
浦城县
光泽县
松溪县
政和县
新罗区
永定区
上杭县
武平县
长汀县
连城县
漳平市
蕉城区
福安市
福鼎市
霞浦县
寿宁县
周宁县
柘荣县
古田县
屏南县
相关链接
把握机器人产业发展关键期 _ 数字经济 _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
把握机器人产业发展关键期
来源:经济日报 时间:2024-10-25 08:50 浏览量:256

  一段时间以来,京津冀、上海、广州等地瞄准机器人产业聚集地目标,推动创新、制造、服务等资源共享,实现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同步跃升。大量机器人产品已经在工厂、超市、家庭等生活场景大展拳脚,我国机器人产业成绩显著。

  当前,全球机器人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国稳居领头羊行列。据统计,“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2020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1.2万台(套),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近3年来新增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在人形机器人领域,2023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增长至39.1亿元,同比增长85.7%。预计到2026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近些年,我国高度重视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陆续推出加快和支持机器人产业的政策举措。2021年12月,多部门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业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日常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2月,工信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面向社会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需求,遴选出有一定基础、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聚焦典型应用场景和用户使用需求,开展从机器人产品研制、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到模式推广的系统性推进工作。截至今年7月,我国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过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三分之二。这些专利和技术的积累,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量首次突破7万家,2023年1月至10月,新增注册企业达到76667家,显示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截至今年2月,我国人形机器人存量企业数量达24747家,其中上市企业超过20家。

  从蒸汽机出现、改良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经历了漫长、波折的过程。与之类似的是,当前正处在人工智能改良到形成变革的关键酿造期。这一过程的关键之一,是人工智能能否高效在人类物理世界中快速融入。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通向物理世界的主渠道之一,应用推广的效率将直接决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速度。另外,全球正处在机器人产业竞争关键期,谁能占得应用和技术领先优势,将对其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的角色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应从尊重规律、提升竞争力、创造推广条件三方面做好顶层思考和关键举措。

  按客观历史规律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坚定不移发展机器人产业,其过程必有波折,但大势清晰明确。应以需求端为出发点思考和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推进技术、产品与人民日常生活的绑定。

  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对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提升在感知、识别、决策和行动等方面的技术能力。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技术攻关和创新合作平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自主技术的快速产业化应用。加强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促进核心部件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环节的协同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政府引导和支持民用机器人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增强产业集群效应,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用机器人产业集群。

  发现真需求、完善推广软环境。当前阶段,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找准、培育对机器人产品的真需求场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以引入不同成熟度的机器人产品是否会带来明显比较优势为第一原则判断,不能以发明者、研发者、创业者设想的场景为准绳。为机器人产品在真需求场景中推广建立完善的法规、伦理、习俗软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企业和个人的知识产权及收益,消除相关应用的潜在风险,降低人们接受新事物、新模式的难度。(作者:郭剑锋 潘 凯 来源:经济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