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晋安区
马尾区
长乐区
福清市
闽侯县
连江县
永泰县
闽清县
罗源县
思明区
湖里区
集美区
海沧区
同安区
翔安区
芗城区
龙文区
龙海区
漳浦县
云霄县
诏安县
东山县
平和县
南靖县
长泰区
华安县
鲤城区
丰泽区
洛江区
泉港区
石狮市
晋江市
南安市
惠安县
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金门县
三元区
永安市
明溪县
清流县
宁化县
建宁县
泰宁县
将乐县
沙县区
尤溪县
大田县
仙游县
荔城区
城厢区
涵江区
秀屿区
延平区
建阳区
邵武市
武夷山市
建瓯市
顺昌县
浦城县
光泽县
松溪县
政和县
新罗区
永定区
上杭县
武平县
长汀县
连城县
漳平市
蕉城区
福安市
福鼎市
霞浦县
寿宁县
周宁县
柘荣县
古田县
屏南县
相关链接
贵州:“两化融合” 数字力量赋能产业升级 _ 数字经济 _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
贵州:“两化融合” 数字力量赋能产业升级
来源:贵州日报 时间:2024-02-07 11:37 浏览量:257

  工作人员操作“东方祥云”系统。记者 张凌 摄

  深度融合、产业升级、智能制造。省科技厅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56.8;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4.9%,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7.1%,实施数字化赋能产业行动成效明显。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数”融百业,“智”汇万物。贵州积极推进“两化融合”战略,以信息化为核心,通过大数据、云计算、5G通讯等信息技术,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不断实施智能制造、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赋能汇聚数字技术

  2分20秒即能完成全国670余万计算断面72小时洪水预报;为全国5.7万座水库水电站提供抗洪防灾预报服务;为贵州累计发布预警信息2.8万次228万条,成功防御13场强降雨洪水……

  在贵阳大数据双创示范基地,“东方祥云”系统覆盖全国19个流域52万条中小河流,核心的模型参数达到国家重大专项要求精度水平。

  “传统洪水预报系统投资大、维护难、数据不全面、预见期短,我们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技术,将气象与水利融合作为主攻方向,开发‘东方祥云’大数据洪水预报系统,提供洪水预报和水库调度等减灾兴利服务。”贵州东方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胜介绍。

  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洪水预报系统,能够根据土壤质地、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率、地形数据、比降和坡度等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降水情况,并及时预警预报。

  “东方祥云”技术已在应急管理部和贵州、广西、云南、甘肃、广东、四川、湖南等地的水利信息化系统中得到应用,落地项目200多个,在全国31个省级、301个市级、1803个县级的应急管理部门得到应用。作为贵州本土的防洪减灾大数据企业,东方世纪成为贵州第一批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入选贵州大数据企业50强。

  信息化管理目前已融入我省各个行业领域的不同场景。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引进培育新兴数字骨干企业526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7.2%,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3%,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交易额达到14.48亿元。

  位于盘州市红果经济开发区的贵州盘誉泰合机械有限公司内,智能机器人正在配合工人进行生产。记者 尚宇杰 摄(贵州图片库发)

  “上云”打造智能工厂

  走进位于贵州科学城的贵阳顺络迅达电子有限公司智能生产车间,自动化机械臂迅速精准地将不足1毫米的电感,整齐安装在电路板上;机器将两股直径比头发丝还短的铜丝缠绕在一起,制作高频绕线片式电感;车间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每个产品放大后的生产实景。

  “这里主要生产手机和基站使用的电感装置,用于设备的信号收发,每年可生产50亿只。”该公司产线副经理李真云介绍,近年来,公司不断升级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生产线效率提高30%,成本下降20%。

  在硬件升级的同时,顺络迅达借助贵州“工业云”实现联网“上云”,将所有生产线的实况汇聚到数据管理平台,并利用MES制造管理系统,实现“无纸化”管理。在统一的“设备驾驶舱”信息平台上,实时显示每台设备的运行情况,生产效率一览无余,通过自主研发设计,匹配客户使用需求更新产品。

  未来,顺络迅达还将上线更多“工业云”系统,对产品进行更精细的管控,持续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记者从贵阳高新区了解到,贵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率”已超过85%,企业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了数字化升级改造,支撑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协同制造和云制造,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从“制造”走向“智造”。

  升级改造5G煤矿

  2007年11月建成投产的青龙煤矿,属于典型的西南井工矿井,地质条件复杂,存在水、火、瓦斯等多种危险。建设之初,矿井建有各种安全检测监控系统,但大型先进的智能化设备不能直接应用。

  2021年,在贵州省科技厅支撑下,青龙煤矿响应国家智能矿山建设,申报第一批国家智能示范矿井,成为贵州省4个智能化示范矿井之一。

  目前,青龙煤矿5G网络跨越复杂地质环境,对地面及井下主要工作场所全覆盖,能够满足矿井生产各类数据传输、接入,具备智能矿山移动终端使用要求。

  借助5G+智能化,该项目建成了综采工作面智能化、矿井生产辅助系统智能化、安全生产风险智能监测预警、人员精准定位、瓦斯抽采达标评判可视化系统等多个系统。

  其中,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可实现采煤机的连续生产,整个开机率可提升20%,并有效解决煤矿生产作业环境差、安全威胁大、职工劳动强度高等问题,实现绿色高效智能生产。

  采煤工作面智能化系统将一个综采区队职工人数由原来的120人减少至92人;矿井生产辅助系统改造前岗位76人,改造后留有巡检人员共计6人。

  “对于矿企而言,通过5G智能化升级后的成果是:减人、提效、增安。”贵州黔西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启宏说,青龙煤矿一个采煤工作面每年节约人工成本约420万元,安全巡检每年节约人工成本约516万元。(记者 张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