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晋安区
马尾区
长乐区
福清市
闽侯县
连江县
永泰县
闽清县
罗源县
思明区
湖里区
集美区
海沧区
同安区
翔安区
芗城区
龙文区
龙海区
漳浦县
云霄县
诏安县
东山县
平和县
南靖县
长泰区
华安县
鲤城区
丰泽区
洛江区
泉港区
石狮市
晋江市
南安市
惠安县
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金门县
三元区
永安市
明溪县
清流县
宁化县
建宁县
泰宁县
将乐县
沙县区
尤溪县
大田县
仙游县
荔城区
城厢区
涵江区
秀屿区
延平区
建阳区
邵武市
武夷山市
建瓯市
顺昌县
浦城县
光泽县
松溪县
政和县
新罗区
永定区
上杭县
武平县
长汀县
连城县
漳平市
蕉城区
福安市
福鼎市
霞浦县
寿宁县
周宁县
柘荣县
古田县
屏南县
相关链接
网络治理系列谈:探索热点争议信息治理的创新举措 _ 信息化动态 _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
网络治理系列谈:探索热点争议信息治理的创新举措
来源:中国网信杂志 时间:2025-06-13 15:21 浏览量:

  近期,针对热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诸多“自媒体”乱象,中央网信办出台一系列治理举措。秉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工作理念,治理工作从“账号—内容—经营—组织”四个维度,系统规范网络“自媒体”管理。通过建立网络生态分级管理制度、完善跨平台协同治理机制、强化技术监测预警能力等手段,系统治理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等突出问题,同时推动形成“主体自律、平台治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综合治理格局,既保持内容创作活力,又有效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众所周知,热点争议信息的治理有其难点。如何化被动应对为主动防范,成为破题关键。

  一方面,热点争议信息的治理难点在于热点信息发酵初期,事件公开信息有限,准确判断事件是否真实、客观、完整存在困难。且热点事件本身处于动态演变过程中,对于客观事实的完整揭示通常需经历一个系统性、多维度的认知演进过程。另一方面,涉及公众人物或机构主体的争议事件,极易触发群体极化效应,导致非理性情绪与偏见性言论呈现病毒式传播态势,混淆公众视听,甚至侵犯当事人权利,诱发网络暴力等不良乱象。对于热点争议事件的查实、澄清、纠偏和辟谣则需要付出较大时间和成本,相关主体普遍存在响应滞后性与处置局限性,而形成的负面社会影响通常具有不可逆性,这使得网络舆情治理面临持续性挑战。

  热点争议信息具有真假难辨的内容特征,又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扩散,部分个人或机构主体(账号)以商业变现为目的过度追逐流量,推动热点事件不断发酵。总结热点争议事件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有必要加强主动防范,探索创新举措。中央网信办近年来持续加强对网络生态的治理力度,特别是在热点争议信息管理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2024年4月,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整治重点聚焦“自媒体”无底线造热点蹭热点,制造以假乱真、虚实混杂的“信息陷阱”等突出问题。2025年2月,中央网信办发布的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提出,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包括借热点事件等挑起群体极端对立情绪,通过夸大炒作不实信息和负面话题,宣扬恐慌焦虑情绪,借血腥暴力画面挑起网络戾气等问题,严肃查处违规营销号、网络水军和MCN机构。

  近日,抖音平台发布《抖音社区热点信息和账号治理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从内容研判核实、账号身份核验、避免传播误导、规范商业变现等角度展开治理实践的探索。

  首先,建立社区热点内容分级分类的追踪、研判、核实和提示机制。《规则》出台响应了中央网信办“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要求,将对社区热点相关信息创新建立“分级分类”追踪和研判机制,符合“主动防范”的治理理念。

  《规则》通过总结和提炼社区热点信息启动、散播、发酵的特点和规律,开发技术预警模型,配备专业人工管理团队,设定“存疑热点”“争议热点”等风险类型。将事件新闻要素不齐全、信息来源标注不完善、无权威信源报道等热点内容纳入“存疑”热点持续追踪,将传播偏激对立情绪、侵犯当事人权利、可能诱发“网暴”“开盒”等事件纳入“争议”热点研判处置。在识别和定位存在风险的热点事件之后,建立信息真实性核实机制,如配合权威机构建立协同核实机制等,并对存在事实不清和广泛争议的信息添加提示标签,告知用户该信息可能存在事实存疑、证据模糊、观点争议等问题,提醒理性谨慎判断,避免公众受到误导。《规则》中针对热点内容的治理机制,体现了主动防范理念,确保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其次,《规则》聚焦当事人权益保护,通过“身份核验+显著标识”制度,将有效打击社区热点事件中假冒仿冒、蹭热营销等“自媒体”乱象。假冒当事人或其亲朋好友的账号发布虚假内容“炒作”“蹭流量”,为热点事件出现虚假或争议的典型情形。由此,对以社区热点事件当事人或当事人亲朋好友身份发布内容的账号,可以根据其提供的证明材料进行强化认证,以免其使用虚假身份误导公众、混淆视听。逾期不能提供证明材料或未进行身份确认的,平台可对其账号权限进行相应限制,以防潜在不良影响的扩散。对于经过身份核实的当事人,可以在显著位置给予标识或进行认证,以正视听。

  通过热点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并进行认证标识,既防范了假冒账号的虚假炒作,又保护了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再次,对于存在风险的社区热点信息内容的传播过程进行规范,避免误导。通过识别和研判为“存疑”“争议”热点内容,以及未经核实的当事人账号发布的内容等存在风险的信息,特别是针对在事实尚未完整披露的情况下过度发酵、未经充分核实但引起广泛传播和争议讨论的事件和话题,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的要求,重点规范传播秩序,治理虚假不实信息和网暴言论等违法违规内容,并为热点核实和真相揭示争取时间,避免争议甚至不实信息传播误导公众。

  最后,对于不当利用热点争议事件进行商业化的流量变现行为进行规范。2023年7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提出对打造低俗人设、违背公序良俗网红形象,多账号联动蹭炒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恶意营销等的“自媒体”,网站平台应当取消或不得赋予其营利权限。

  实际上,部分热点争议信息大规模传播和发酵的背后,是某些账号主体对于流量变现的过度追求。平台如能在风险热点的流量激增期,对存在不当行为或争议的事件当事人启动适度降热和“冷静”管理,包括对其商业化变现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应能一定程度上实现“釜底抽薪”的效果,促使形成更加理性、客观、良性的平台氛围。

  多年来,在网络空间内容生态治理领域,通过监管部门督促引导、互联网平台主动治理、行业组织自律规范、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形成的合力,正在持续产生积极成效。热点争议信息作为内容治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领域,有必要总结治理经验,大力推动技术赋能,积极探索创新举措,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作出新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