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晋安区
马尾区
长乐区
福清市
闽侯县
连江县
永泰县
闽清县
罗源县
思明区
湖里区
集美区
海沧区
同安区
翔安区
芗城区
龙文区
龙海区
漳浦县
云霄县
诏安县
东山县
平和县
南靖县
长泰区
华安县
鲤城区
丰泽区
洛江区
泉港区
石狮市
晋江市
南安市
惠安县
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金门县
三元区
永安市
明溪县
清流县
宁化县
建宁县
泰宁县
将乐县
沙县区
尤溪县
大田县
仙游县
荔城区
城厢区
涵江区
秀屿区
延平区
建阳区
邵武市
武夷山市
建瓯市
顺昌县
浦城县
光泽县
松溪县
政和县
新罗区
永定区
上杭县
武平县
长汀县
连城县
漳平市
蕉城区
福安市
福鼎市
霞浦县
寿宁县
周宁县
柘荣县
古田县
屏南县
相关链接
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_ 数字经济 _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
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5-03-12 15:32 浏览量:91

  作者:徐建伟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传统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的基本盘、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长板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入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的关键期,竞争优势变化、发展动能转换、市场结构调整等因素给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为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焕发新机注入强劲动能,通过开发新型智能制造装备、推动行业关键技术智能化变革、培育传统制造业产品“人工智能+”新增长点,促使传统产业蕴含的新质生产力有效释放,在产业智能化转型中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传统产业进入深度转型升级关键期

  劳动力供给成本提高,导致产业竞争优势变化。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供给及成本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是通过释放劳动力成本优势,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完成资本和技术积累,为向高水平发展阶段迈进做好铺垫。随着人口结构跨过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供给逐渐变得紧张、用工成本逐步上升,给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冲击。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劳动力供给形势变化导致一些劳动密集、出口导向的传统产业原有增长路径难以为继,面临效率水平下降、竞争优势减弱、市场订单转移等多重挑战,亟待建立更可持续的竞争新优势。

  技术周期变化,导致传统产业增长动能转换。技术快速进步和迭代是产业高速增长的核心支撑。我国传统产业多在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大量传统产业已经进入技术和产品相对成熟的后期发展阶段。从技术周期来看,相比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处在技术快速变革过程中、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加速涌现,传统产业在原有路径下技术进步放缓、缺少重大革命性突破,导致产业持续增长动能减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部分传统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1%,比高技术制造业低2个百分点。因此,要实现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亟待突破技术进步瓶颈和制约,锚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打开创新空间、增强发展动能。

  市场需求变化,导致传统产业存量扩张空间受限。传统产业是我国的出口优势部门,质量优、品质好的传统制造产品广受各国消费者青睐。但是,受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兴起、中美经贸摩擦加剧、部分国家供应链多元化等因素影响,我国优质制造产品“走出去”面临比以往更高的贸易门槛和壁垒,在部分主要国家的市场份额有所降低。从国内来看,消费需求结构快速升级,传统制造产品如果不能提供更多的使用功能、更新颖的消费体验,也难以把市场增量潜力转化为产业发展空间。以汽车行业为例,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传统燃料汽车销量同比下降9.9%,新能源汽车则抓住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契机实现快速增长,销量同比增速达到35.5%。

  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潜力巨大

  传统产业推广应用智能技术能够建立人机协作新优势。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处于加速开发和使用阶段,正在深度重构生产过程中的要素配置关系,新的“人工技能+人工智能”生产方式加速兴起。具有感知交互能力和肢体运动方式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技术集中突破关键期,将从简单重复劳动替代向复杂技能场景应用扩展。机器人等新技术广泛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劳动力供给减少、成本上升带来的发展约束,把劳动者从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具创新创造性的生产活动,形成兼具成本效率优势和创新增值效应的人机协作组合关系。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最新发布的《2024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平均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员工162台,我国以每万名员工470台机器人的应用密度超过德国和日本,位居第三。

  传统产业技术智能变革能够形成发展新动能。从更大范围来看,人工智能带来的不仅是生产工具的创新变革,还给整个制造业的链条形态和发展生态带来深刻影响。随着人工智能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生产组织、供应管理、市场销售等全链条环节渗透,整个生产制造体系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持续加快。目前,已有新能源汽车企业应用人工智能仿真系统进行材料筛选优化,开发出性能高、品质优、耦合好的新型合金材料,显著降低了研发时间周期和测试调优成本。工业互联网深度应用也推动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通过应用5G技术、大范围设备联网,企业柔性生产制造能力大幅提升,能够做到工艺流程优化、生产快速调整、需求及时响应。

  传统产品智能升级能够拓展市场新空间。当前,具有更强功能和更优体验的智能产品正在形成新的需求增长点,市场结构正在因智能技术渗透而发生深刻变化。在消费场景中,智能驾驶汽车、智能家居、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深受消费者欢迎。在生产场景中,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智能仓储物流等新型设备投入使用。2024年,我国智能手机产量12.5亿台,同比增长8.2%,占手机产量的比例达到74.9%。在汽车领域,随着比亚迪等头部企业主要车型全面智能化,智能驾驶正在从“高配”演变为“标配”。

  应用人工智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着力点

  一是聚焦工艺流程升级,加快开发更具场景适用性的新型智能生产装备。顺应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提高智能装备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能力,推动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控制等智能技术迭代成熟,开发高性能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专用芯片、智能人机交互系统等核心产品,提高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的精确性、可靠性和耐久性。结合不同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开发机器人协助制造、机器视觉工业检测、设备互联管理等各类智能应用场景。考虑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实际,加大低成本、渐进式智能改造方案供给,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提高产业工人数字技能水平,释放人机深度协作增长潜能。

  二是聚焦产业链焕新升级,推动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智能化变革创新。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各环节各领域扩大渗透和应用,运用代码大模型、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设计、仿真、测试等环节变革创新,提高产线实时监测与自动处理等功能,提升精益、敏捷、柔性、协同制造水平。因业制宜推进各行业数字智能技术创新突破,推动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经营管理类、服务保障类工业软件与人工智能技术叠加创新,加强垂直细分赛道的行业大模型研发,推动汽车智能驾驶、新材料智能开发、钢铁智慧高炉、家居智能互联、服装智能设计生产等关键核心技术迭代成熟。

  三是聚焦市场需求升级,培育传统产业智能化产品新增长点。面向消费需求升级,借鉴智能家电、智能穿戴设备等领域的经验,推动传统制造产品嫁接应用智能技术,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持续完善智能产品创新体验和推广应用生态,进一步提升智能消费体验、丰富多元应用场景。面向老龄人口、幼儿群体等,开发特定场景的适老适幼智能产品,培育壮大银发经济等新增长点。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经营模式创新,从单纯提供硬件产品向提供产品+数字智能服务转变,培育壮大在线监测、远程运维、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加强数据规范监督管理,有效防范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漏洞,完善用户隐私保护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