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晋安区
马尾区
长乐区
福清市
闽侯县
连江县
永泰县
闽清县
罗源县
思明区
湖里区
集美区
海沧区
同安区
翔安区
芗城区
龙文区
龙海区
漳浦县
云霄县
诏安县
东山县
平和县
南靖县
长泰区
华安县
鲤城区
丰泽区
洛江区
泉港区
石狮市
晋江市
南安市
惠安县
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金门县
三元区
永安市
明溪县
清流县
宁化县
建宁县
泰宁县
将乐县
沙县区
尤溪县
大田县
仙游县
荔城区
城厢区
涵江区
秀屿区
延平区
建阳区
邵武市
武夷山市
建瓯市
顺昌县
浦城县
光泽县
松溪县
政和县
新罗区
永定区
上杭县
武平县
长汀县
连城县
漳平市
蕉城区
福安市
福鼎市
霞浦县
寿宁县
周宁县
柘荣县
古田县
屏南县
相关链接
“GDP万亿城市”再扩容 _ 经济要闻 _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
“GDP万亿城市”再扩容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25-02-17 10:10 浏览量:146

  近日,全国多地公布2024年“经济成绩单”,共27座城市去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超过1万亿元。受访专家表示,2024年“GDP万亿城市”经济增长离不开优势产业、创新驱动等因素带动。接下来,在巩固现有产业发展的同时,应继续强化创新引领,持续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新晋一座“万亿之城” 

  “GDP万亿城市”是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增长极。根据各地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共有27座城市GDP超过1万亿元,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宁波、天津、青岛、无锡、长沙、郑州、福州、济南、合肥、佛山、西安、泉州、南通、东莞、常州、烟台和唐山。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河北唐山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03.9亿元。至此,唐山成为河北省首座“万亿之城”,也是全国第27个“万亿之城”。

  从具体区域分布看,长三角地区“GDP万亿城市”数量最多,共有上海、苏州、南京等9城。珠三角地区有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等4城。

  再看经济总量。2024年的“GDP万亿城市”名单中,上海市位居榜首,去年其GDP达53926.71亿元,同比增长5%。北京市位列其后,GDP达49843.1亿元。深圳、重庆、广州位于GDP超3万亿元队列,苏州、成都、杭州、武汉位于GDP超2万亿元队列。

  “GDP万亿城市”有啥经济亮点?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向本报记者分析,这些城市普遍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庞大的产业规模,其产业涵盖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这些城市重视创新驱动,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能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同时,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便于资源要素的集聚和流通,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盘和林说。

  六城去年经济增速超6% 

  从经济增速看,2024年,GDP超万亿元的城市中,有21城经济增速高于或等于全国GDP增速(5%)。其中,有7座城市去年经济增速高于或等于6%。

  具体看,泉州去年GDP增速最高,达6.5%;南通GDP增速位列其后,为6.2%;福州、合肥、常州、烟台4座城市去年GDP增速为6.1%;苏州为6%。

  这些“GDP万亿城市”为何经济增速能领跑全国?盘和林分析,产业优势是重要原因。“这些城市在各自的优势产业上发展迅速,比如泉州有发达的纺织鞋服产业,南通有建筑和船舶产业,福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合肥的科创产业等,在全国范围内都发展领先。”盘和林说。同时,这些城市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等举措,有效提升了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以GDP增速全国领先的泉州为例,近些年,工业成为拉动泉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泉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泉州市九大千亿级产业中,八大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其中,在国潮泉州“焕新消费·焕新智造”系列活动带动下,鞋业增加值增长16.1%,机械装备产业增加值增长12.8%,建材家居增加值增长11%。

  聚焦产业创新促增长 

  迈入2025年,“GDP万亿城市”将如何继续发力促增长?记者梳理发现,多地把着力打造优势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比如,苏州明确将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十大行动”,构建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力争到2026年,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培育15个超千亿级产业,推动规上工业产值达5万亿元。

  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实施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行动,在打造新质生产力动力源上实现突破。重点推动“4个集聚成势”,即促进优势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色化”、现代服务业4个集聚成势,做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硬支撑”。

  还有城市提出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各行业高质量发展。比如,《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通过组织重大项目攻关、资源供需匹配和特色场景示范,显著增强大模型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形成标准化、规模化、跨界协同的应用落地路径,加快实现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

  “未来,各‘万亿城市’应继续打造更加便利、高效、透明的营商环境,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城市服务。”盘和林说。(记者 廖睿灵)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