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晋安区
马尾区
长乐区
福清市
闽侯县
连江县
永泰县
闽清县
罗源县
思明区
湖里区
集美区
海沧区
同安区
翔安区
芗城区
龙文区
龙海区
漳浦县
云霄县
诏安县
东山县
平和县
南靖县
长泰区
华安县
鲤城区
丰泽区
洛江区
泉港区
石狮市
晋江市
南安市
惠安县
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金门县
三元区
永安市
明溪县
清流县
宁化县
建宁县
泰宁县
将乐县
沙县区
尤溪县
大田县
仙游县
荔城区
城厢区
涵江区
秀屿区
延平区
建阳区
邵武市
武夷山市
建瓯市
顺昌县
浦城县
光泽县
松溪县
政和县
新罗区
永定区
上杭县
武平县
长汀县
连城县
漳平市
蕉城区
福安市
福鼎市
霞浦县
寿宁县
周宁县
柘荣县
古田县
屏南县
相关链接
商业航天迈入万亿元级“预定轨道” _ 发展研究 _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
商业航天迈入万亿元级“预定轨道”
来源:证劵日报 时间:2025-03-14 12:34 浏览量:

  向星辰,再出征。3月12日凌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以“一箭十八星”方式,将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千帆星座”是由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垣信卫星”)建设运营的巨型低轨卫星星座计划。截至目前,垣信卫星已经完成五次组网发射,共将90颗卫星送入轨道。这标志着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已具备双工位发射能力。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已经实现了从星箭制造到商业发射场测试,再到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闭环”,为未来航天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商业航天为何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又如何实现“安全健康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权威人士,试图探寻商业航天的未来“航向”。

  产业化提速

  “从定位来看,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商业航天的定义,由2024年的‘新增长引擎’变为了‘新兴产业’。”华泰证券通信首席分析师王兴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政策目标来看,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也由2024年的“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转向了“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在王兴看来,这体现出商业航天产业在我国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也显示出过去一年里商业航天产业化速度较快。

  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的国网(GW)星座以及垣信卫星建设运营的千帆星座等低轨卫星星座计划已启动组网建设;高轨卫星通信产品扩容,进一步拓展了卫星通信在消费级市场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农业监测、环境监测、应急管理等领域不断深化应用……目前,我国商业航天跨过了从0到1的培育期,已经进入发展壮大期。

  王兴表示,2025年有望成为低轨卫星星座组网的关键年。今年的卫星发射数量对比去年或将出现大幅增长,仅在卫星制造侧就有望为相关产业带来上百亿元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商用卫星“出海”进程将持续推进,“追求应用和经济效益或是我国商业航天产业下一阶段的核心目标,卫星服务‘出海’将有望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此外,随着我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工业化水平迈入新阶段,行业降本增效路径日渐清晰。

  中关村意谷(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赵欣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在商业航天发展之前,航天企业普遍存在不计成本追求技术突破的情况。伴随着低轨卫星星座组网工作的加速实施,商业航天市场拥有了可持续的规模化订单,这将有力推动相关供应链体系发展实现跃升。

  “例如,目前中关村科学城星谷创新产业带已经形成覆盖姿态和轨道控制系统、星载计算机等一系列卫星核心部件的完整配套体系;位于北京大兴的商业航天基地则集聚了多家火箭发动机总装测试企业及核心火箭零部件供应商。这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已具备模块化、批量化交付能力。”赵欣说。

  据赛迪智库商业航天产业形势分析课题组预测,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将迎来转型升级期,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国际合作也将持续拓展。

  不断取得突破

  去年以来,我国商业航天技术取得了多方面实质性突破。例如,2024年11月30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填补了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空白。同年9月份,我国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垂直回收试验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国内民营火箭公司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蓝航天”)董事长霍亮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自去年起,公司和其他商业航天企业就重点聚焦可复用火箭与大推力发动机领域,集中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当前,技术迭代已进入深水区,创新势能正在重构行业竞争格局。预计今明两年,商业航天市场将迎来可回收火箭的密集亮相期,产品落地进程将明显提速。

  据霍亮透露,深蓝航天将按计划执行“星云一号”运载火箭一子级垂直回收飞行验证,并于2025年择机发射,执行首次“入轨+垂直回收”双验证。

  “与一次性火箭经过数十年验证的成熟技术体系不同,可复用火箭代表着全新的技术范式。”霍亮表示,这是一项很难的技术,从垂直回收到动力冗余设计,每个技术节点的研发难度都在大幅增长。

  霍亮告诉记者,火箭的可回收技术能够在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同时,硬件复用还能够提高运载投送效率。

  我国首家民营太空飞船公司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微科技”)董事长张晓敏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今年公司将继续推进自研B300系列留轨版飞船的发射进程,并计划发射迪迩五号。

  “公司计划分别在今年7月份和9月份实施这两次飞行。”张晓敏表示,太空飞行器将在太空进行对接验证,并进行返回试验。与去年发射的迪迩三号相比,迪迩五号的载重能力以及服务能力有所提升。通过搭载自研的智能载荷管理系统,迪迩五号能够满足更复杂的用户需求,例如在太空中进行更多交互式的数据交换等。

  新的应用场景正在持续涌现。通信、导航、遥感等商业航天服务领域日益深化的同时,随着低轨卫星组网的日益完善,航海、航空等场景中的通信需求将能进一步得到满足。

  据王兴预计,今年部分行业会出现低轨卫星通信试点,预计2026年年中会有正式的低轨卫星应用实现商业化落地。从长期来看,商业航天领域新兴应用将不断涌现,显著拓展商业航天产业的边界,预示着太空经济大时代的开启。

  “我们计划在2027年或2028年正式进行入轨级载人飞行试验。”张晓敏表示,在此之前,紫微科技将在今年进行多次亚轨道飞行,并在正式进行载人飞行前,进行20次以上无人飞行试验。

  各方鼎力支持

  3月11日,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首批交割,此轮融资由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管理的省级产业投资基金——四川省天府芯云数字经济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投资;深蓝航天近期宣布完成总规模近5亿元的新一轮融资;北京九天行歌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A++轮超亿元战略融资……这些投融资背后,充分彰显了地方政府对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

  “商业航天领域近期的几次投融资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商业航天的支持力度和推动产业落地的决心,也反映出地方政府争夺空天经济发展契机的态度。”一级市场投资人、青年投资家俱乐部副理事长宋晓飞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商业航天兼具战略价值和商业潜力。政策支持叠加明朗的市场需求,正在推动商业航天投融资市场持续呈现活跃状态。

  部分商业航天企业正在奔赴资本市场。2025年1月27日,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星宇航”)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另有部分商业航天企业预计于两年或三年后推进IPO。

  “预计未来2年至3年,资本市场将会出现商业航天公司排队IPO的情景。”宋晓飞表示,目前来看,商业航天产业仍然面临技术迭代风险及回报周期长的挑战,所以未来投资将会向具备核心技术(如火箭回收)或明确下游应用场景的优质企业集中。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安全健康发展’,这意味着商业航天未来会从更强调快速扩张规模,迈向高质量发展。”王兴预计,未来国家队在商业航天产业中的主导权会进一步提升,并将在商业航天的卫星发射以及卫星制造领域承担更多任务。同时,商业航天的市场份额将向龙头公司集中。

  从卫星组网规模突破到可回收火箭技术攻坚,再从产业集群成型到应用场景深度拓展……中国商业航天正凭借科技硬实力,勾勒着太空经济的壮美蓝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