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晋安区
马尾区
长乐区
福清市
闽侯县
连江县
永泰县
闽清县
罗源县
思明区
湖里区
集美区
海沧区
同安区
翔安区
芗城区
龙文区
龙海区
漳浦县
云霄县
诏安县
东山县
平和县
南靖县
长泰区
华安县
鲤城区
丰泽区
洛江区
泉港区
石狮市
晋江市
南安市
惠安县
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金门县
三元区
永安市
明溪县
清流县
宁化县
建宁县
泰宁县
将乐县
沙县区
尤溪县
大田县
仙游县
荔城区
城厢区
涵江区
秀屿区
延平区
建阳区
邵武市
武夷山市
建瓯市
顺昌县
浦城县
光泽县
松溪县
政和县
新罗区
永定区
上杭县
武平县
长汀县
连城县
漳平市
蕉城区
福安市
福鼎市
霞浦县
寿宁县
周宁县
柘荣县
古田县
屏南县
相关链接
关于福建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_ 发展报告 _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
关于福建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 时间:2006-03-01 15:47 浏览量:275

  ——2006年1月8日在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福建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6487亿元,增长11%;财政总收入786.83亿元,可比增长20.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431.85亿元,可比增长18%。

  (一)三次产业持续协调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825亿元、3151亿元和2511亿元,增长3.3%、12.8%和11.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7∶48.1∶38.2调整为12.7∶48.6∶38.7。农业稳步发展。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90亿元,增长4.6%。粮食播种面积2161.94万亩,粮食总产量715.18万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59.63万亩。水产品产量605万吨,增长2.3%。造林更新总面积207.3万亩,增长49.4%,其中非公有制造林面积占70%。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130家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326.65亿元,带动农户182万户,户均收入3163元。基本建成24个县(市)农产品主产区检验检测体系。“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投资33亿元,完成路面硬化6500公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水利“六千”工程投资6.5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福清东壁岛围垦项目围堤工程基本完成,莆田澄峰和泉州外走马埭围垦工程部分堤段已贯通。宁德防洪防潮工程等一批防洪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省在建重点海堤除险加固工程完成60公里。

  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省工业总产值10001亿元,增长16.2%;增加值2789亿元,增长13.5%。电子、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780亿元,增长15.2%,纺织、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450亿元,增长26.3%。工业发展保障有力,全年发电量增长18%,用电量增长14%,其中工业用电增长14%。技术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第三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对接项目3021项,签订合同1219项,已有642个合同项目动工建设或投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三钢中厚板、青纸高强度瓦楞纸等一批重点改扩建项目得到实施。企业创品牌取得成效,新增中国名牌产品33个、中国驰名商标28件。建筑业增加值362亿元,增长7.1%。

  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现代物流业初具规模,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物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铁路运输组织有力,公路、水路货运量分别增长10%和20%。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94亿吨,增长22.5%;港口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490万标箱,增长15%。商贸流通服务业稳健发展,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取得成效。42个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项目和13家农副产品流通设施得到扶持改造。旅游业继续增长,总收入652.7亿元,增长18.5%。房地产健康发展,商品房销售面积1700万平方米,增长12%。金融运行平稳,预计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650亿元和5410亿元,增长17.9%和16%。

  (二)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20亿元,增长20.3%,其中城镇以上投资1970亿元,增长20.8%;农村投资350亿元,增长17.2%。民间投资完成1110亿元,增长22.8%,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52.6%。基础设施投资695亿元,增长22%;制造业投资490亿元,增长21%;社会事业投资83亿元,增长14.6%;房地产开发投资540亿元,增长13%。

  (三)重点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安排重点项目350个,其中在建重点项目189个,完成投资480亿元,80个项目建成投产;预备重点项目161个。90个重点项目实现开工。交通方面,赣龙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新增铁路营运里程159公里。温福铁路全线开工,福厦铁路动工建设。厦深、龙厦铁路项目建议书已获批准,向莆铁路部省联合组织了预可研审查。邵三高速公路春节前将投入试运营,福宁高速公路福安支线基本建成,新增高速公路166公里。浦南、泉三高速公路和厦门东通道正式开工。永武高速公路和平潭海峡大桥获国家批准立项。招银港区1、2号泊位、福州港罗源3万吨级多用途码头等建成或基本建成投产,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700万吨。厦门港嵩屿一期、福建泰山石化码头等项目获国家核准。能源方面,龙岩坑口电厂一期两台机组投产发电,南埔电厂一期、嵩屿电厂二期、晋江热电厂、南平北津水电站、宁德牛头山水电站各一台机组和漳浦六鳌风电一期36台机组并网发电,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70万千瓦。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扎实推进,5个城市燃气通过初设审查,莆田、晋江、厦门三个燃气电厂获国家核准。可门、宁德电厂一期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福建核电一期工程列入国家规划,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主干电网建设投资28亿元,县城电网改造基本建成投产。工业方面,福耀浮法玻璃、厦门腾龙特种树脂、福建明光新型材料、百宏差别化纤维等项目竣工投产。福建炼化一体化、泉州船厂修船、捷联电子液晶显示器等项目开工建设。南纸、邵武中竹林纸一体化等项目获国家核准。“数字福建”方面,金盾、金保、金水等应用系统建设取得新进展。启动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建设。完成福州城区30万户有线网络的双向改造。远程医疗一期扩展工程新增61个站点,基本实现全省医保联网。

  (四)对外经贸不断拓展。全省进出口542亿美元,增长13.9%,其中出口347亿美元,增长18%。出口结构继续改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9%和13%。民营企业出口73亿美元,增长40%。传统出口市场保持稳定,新兴出口市场较快增长。福州、泉州、福清出口加工区获国家批准。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988家,按可比口径,合同外资85.57亿美元,增长13.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2.3亿美元,增长17.2%。新批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294项,合同外资50.1亿美元,分别增长8%和76.5%。外商投资企业增资29.9亿美元。

  (五)闽台港澳侨经贸合作继续加强。闽台贸易额47.66亿美元,增长9.4%,其中福建对台贸易7.5亿美元,增长13%。台商来闽投资取得新突破,新签合同台资18.3亿美元,增长92.1%;实际利用台资11.92亿美元,增长9.7%。台商投资区继续发展。海上试点直航工作进展顺利。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建设进展良好,闽澳四项合作积极推进,闽港、闽澳贸易额分别达到30亿美元和1080万美元;新签合同港澳资40.34亿美元,实际利用港澳资32.26亿美元。侨务工作稳步推进,引资引智工作取得新进展。

  (六)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全面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强农民技术员、乡村医生、计划生育管理员队伍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已明晰产权面积占应改面积的97.2%;林区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在试点基础上扎实推进。国资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框架。设立股份公司20家,16家企业实现增资扩股,8家企业在境外上市,募集资金17.19亿元;20亿元高速公路债券成功发行。出台全面提升民营经济的若干意见,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出台转变政府职能的若干意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七)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组织实施国家火炬计划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27个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21个新产品列入国家重点。清洁生产技术等10个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全面实施。微生物药物、植物病毒、现代发酵技术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快,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启动建设。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基地一期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农村义务教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改造D级危房面积77万平方米。18个县(市、区)达到国家规定的“双高普九”标准。农村低保家庭子女和“三类”残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制度,共扶助15.6万名学生。扶持一批优质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1.4%。厦大漳州校区二期工程和福建农林大学合并迁建工程基本完成,新组建13所高职院校,普通高校增至66所,高考录取率达70.9%。高校贫困学生助学资助了12.4万名困难学生。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初步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工程主体封顶,三明泰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获得成功,福建大剧院、福建广播电视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农村电影“2131“工程和农村1929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省突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完成,扶持5个县医院、4个县中医院、5个县妇幼保健院和119所农村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扶持建设1333个农村行政村卫生所。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建设进展良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我省在十运会上获金牌17枚,列全国第八位,体育场馆建设得到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巩固提高,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8‰。

  (八)生态省建设扎实推进。启动节约型社会建设,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比上年下降18千瓦时,共节电5.2亿千瓦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推进三钢闽光、建阳武夷味精等一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建设。4294.5万亩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治理“青山挂白”、水土流失和矿山生态恢复工作继续加强,实施土地整理19.49万亩,连续6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启动闽江流域二期整治工程,推进九龙江流域综合整治。建成泉州宝洲二期、福清等5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晋江垃圾焚烧发电厂及长乐、漳平等7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48%和90%。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居全国前列,城市空气质量指数均为优良,优于全国环保重点城市平均水平。

  (九)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2300元和4440元,实际增长8%和5.6%。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1亿元,增长13.5%,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上涨2.3%。经济适用房建设加快,全省共建经济适用房约60万平方米。“造福工程”完成2万人搬迁任务。灾后重建家园扎实推进, 142个集中重建点、22239户分散重建户的重建工作进展顺利,重建灾民住房2.93万户,受灾居民春节前可搬入新居。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省成立劳务派遣公司94家,共派遣人员16.2万人。初步建立多层次的养老、医疗保险体系,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18万人、328万人、260万人和230万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看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抵御重大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相对滞后;产业集群规模仍然偏小,工业持续发展的后劲有待加强;部分工业原材料、燃料价格上涨加大生产成本,影响了企业效益;部分行业、企业出口受国际贸易壁垒、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较大。对这些问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5%。随着支持“三农”政策措施进一步到位,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和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将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预计第一产业增长4%。随着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等措施的落实和一批重大项目投产,将有力推动工业增长,建筑业也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预计第二产业增长12%,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消费环境改善和消费需求扩大,现代物流、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预计第三产业增长9.5%。从三次产业增势来看,可以支撑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全省财政总收入增长14.8%,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1%。我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为财政增收打下良好基础,财政收入将继续保持快于全省生产总值的增长趋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从重点建设看,今年重点项目计划安排402个。其中,在建重点项目219个,年度投资67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预备重点项目183个;工业重点项目221个,年度投资253亿元,占全省重点项目投资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基础设施、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将分别完成投资850亿元、580亿元和630亿元,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民间投资将继续增加,预计达1300亿元以上,这些将促进投资持续较快增长。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2%。出口退税政策连续性将继续调动各类出口企业积极性,新增出口企业和出口龙头企业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加大。同时也要看到各种贸易壁垒等因素的不利影响,预计出口实际增幅可能低于上年。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按可比口径达50亿美元以上。随着针对重点领域投资促进力度的加大,今年一批利用外资的大项目将落地,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可以继续保持一定规模。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将保持一定惯性,其翘尾影响今年物价涨幅约1个百分点。去年部分上游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将继续影响今年部分下游产品价格上涨。部分公共产品也将适时适当调价。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分别增长7?8%和4?5%。国民经济较快增长为居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保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具体举措的落实,将促进农民增收。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为扩大消费奠定了基础,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灵活就业方式,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新增就业人数预期在上年新增规模基础上再增加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控制在上年水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近年来我省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较好,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十五”以来这个指标均在7‰以内,预计今年将会继续保持这一水平。

  上述年度预期目标的确定,是积极稳妥的,经全省上下的努力可以实现,并且在实际执行中有可能实现更快更好些。

  三、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切实加强三农工作。(1)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谋划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步骤、项目和政策。(2)落实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和安全责任,支持重点产粮区建设,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以新肥、新药、新品种、新生产技术、新农机具推广使用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建设。(4)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抓好农村水利“六千”工程。推进林业“三五”工程。加快“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完成硬化里程5000公里。实施年10万亩重点旱片治理,抓好国家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和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加快泉州外走马埭围垦工程进度,开工建设霞浦福宁湾围垦工程。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推进一批渔港(避风港)、主要流域防洪工程、重点海堤除险加固和气象服务等方面建设。加强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重点建设省级外来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工程。推广“猪、沼、果”生态种养模式,新增沼气容积30万立方米以上。扶持一批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推进“村容整治”工程建设。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壮大工业经济总量。(1)筛选一批能较快形成产业集聚和新增长点的电子、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等项目组团,分期分批予以重点扶持。(2)加强管理和服务,促进一批产业项目顺利实施。建成三钢中厚板、明达玻璃一期、永定国产水泥、沙县大亚木业等一批项目;加快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泉州船厂修船等一批项目建设步伐;争取石狮PTA、德盛镍业镍合金、南纸、邵武中竹林纸一体化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推进厦门PX、福州晶圆和金鹰大型林浆纸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3)加强协调,努力满足项目投产和企业扩张的各种合理需求,从土地、人力、资金、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增加成品油储备,增强调控能力。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1)积极推动为生产服务的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发展,突出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和发展物流龙头企业,启动粮食物流项目建设。继续扶持大中型农产品流通设施检验检疫、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农村市场连锁经营体系建设。(2)加快发展生活服务业,鼓励超市、社区服务、老年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改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热点,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3)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加快滨海、生态、红色、文化等旅游项目建设。

  着力建设创新型省份,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1)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建设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10个自主创新平台。(2)推进产业技术创新,重点在现代农业、海洋开发、节能与新能源和生物医药及现代中药等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3)加快高技术产业化进程,重点实施软件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重大专项,建设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认真办好“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促进一大批技术成果转化。(4)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电子商务以及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方面建设10个示范工程。(5)积极扶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10类小发明、小创造。

  围绕建设海洋强省的部署,坚持陆海联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推动海洋开发。推进重要港湾的实质性整合,做好厦门港按新体制运行的各项工作,确保顺利运转。加大培育海洋产业集群力度,统筹安排多层次的海洋开发布局,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超1000亿元。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交通建设重点抓好:(1)铁路。加快温福、福厦铁路施工进度,开工建设厦深、龙厦铁路和向莆铁路控制性工程。(2)公路。长乐机场一期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龙长高速公路路基基本完成,加快浦南、泉三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开工建设永武、福州长乐机场二期等高速公路。大力推进厦漳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大桥、湄洲岛跨海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3)港口码头。抓好厦门港嵩屿港区一期工程、招银港区7、8、9号泊位、福州港江阴港区2、3号泊位及福建泰山石油化工码头等项目建设,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000万吨。

  能源建设重点抓好:加快落实龙岩坑口、南埔、可门、宁德电厂一期、嵩屿电厂二期、尤溪街面水电站等项目投产计划,新增装机容量350万千瓦。开工建设三个燃气电厂,加快福建主干电网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度,推进江阴电厂一期、后石电厂7号机组、罗源电厂一期和仙游抽水蓄能电站等列入“十一五”规划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继续深化福建核电一期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早日获批开工。完善风电发展规划,推进平潭风电二期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漳浦古雷等风电项目前期工作。

  市政设施建设重点抓好:(1)城市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改造城市道路,推进福州市三环路、厦门市东通道、漳州市江滨大道和泉州晋江大桥等城市快速通道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福州、厦门等现代综合交通枢纽。(2)供水供气。推进莆田市平海湾跨海供水工程、龙岩市第二水源供水工程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城市燃气管道工程建设,提高城市燃气管道供气普及率。(3)城市防洪排涝。加大中心城市和县城内河整治力度, 建设雨污分流系统,疏浚改造排水管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4)污水垃圾处理。加快宁德、晋江等城市污水处理和福州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建设,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进程,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信息化建设重点抓好:(1)电子政务。实现40%以上省级审批项目网上办理以及省政府发文单位非密公文的双向电子传输。(2)经济领域信息化。建设电子口岸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建设。(3)社会领域信息化。完善“福建三农服务网”,加快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启动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三)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开放合作

  继续推进改革攻坚,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监管体系,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及省属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全面推进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提升上市公司竞争力。落实投资体制改革决定,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推行政府投资项目法人招标和代建制,开展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估制度试点。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继续办好“9?8”等重大经贸活动,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立健全签约项目跟踪落实机制,提高签约项目履约率、到资率和成功率。继续促进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扩大金融、物流、旅游及基础设施等领域利用外资规模。围绕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推出一批新的产业链招商项目,延伸主导产业上下游产业链。

  保持出口退税政策连续性,加大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出口。继续加快大通关建设,完善口岸查验部门每周七天工作制,完成新批出口加工区封关运作。建立健全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机制。

  发挥闽台“五缘”优势,促进“六求”合作进一步提升。编制并实施闽台产业对接规划,重点推进闽台信息、石化、轻纺等制造业及金融、贸易、物流等服务领域的对接。拓展农业、旅游、交通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和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继续做好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旅游工作。办好花博会、海交会、台交会和闽南文化节、妈祖文化旅游节、“海西”论坛等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拓展闽港合作八大平台,深化闽澳四项合作,促进在联合招商、金融、物流、旅游、文化等方面合作取得新的进展。

  (四)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推进一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编制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做好闽江“北水南调”、九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前期研究,推动建设一批具有综合调蓄功能的大中型水库,逐步解决沿海部分地区缺水问题。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完成土地整理30万亩。在石化、电力、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抓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争取一批企业和工业园区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做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工作。

  继续建设一批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项目。营造沿海防护林10.34万亩。建设重点林区生物防火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万亩。推进生态村试点项目建设和水口库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继续抓好闽江、九龙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省危险废物处置场改扩建和设区市医疗废物处置场建设。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城市内河污染治理,完善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和海洋环境监测体系。

  (五)突出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建设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设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院校教学实训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厦门大学、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基本完成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二期建设,加快新组建高职院校的建设进度。新建、改建一批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实施年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控制结核病和人畜共患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能力。

  研究出台建设文化强省的政策措施,扶持壮大一批文化企业, 以项目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增长点。弘扬优秀文化,提供更多健康向上的艺术作品。加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重点设施的建设,实施抢救性文物保护工程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项目。

  落实扶持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努力扩大就业。推行灵活就业方式,促进再就业。加强社区就业、劳动派遣服务工作。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扩大城乡医疗救助试点,对重点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实施医疗救助。切实做好社会福利和老龄事业工作。

  各位代表!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紧紧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新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