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晋安区
马尾区
长乐区
福清市
闽侯县
连江县
永泰县
闽清县
罗源县
思明区
湖里区
集美区
海沧区
同安区
翔安区
芗城区
龙文区
龙海区
漳浦县
云霄县
诏安县
东山县
平和县
南靖县
长泰区
华安县
鲤城区
丰泽区
洛江区
泉港区
石狮市
晋江市
南安市
惠安县
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金门县
三元区
永安市
明溪县
清流县
宁化县
建宁县
泰宁县
将乐县
沙县区
尤溪县
大田县
仙游县
荔城区
城厢区
涵江区
秀屿区
延平区
建阳区
邵武市
武夷山市
建瓯市
顺昌县
浦城县
光泽县
松溪县
政和县
新罗区
永定区
上杭县
武平县
长汀县
连城县
漳平市
蕉城区
福安市
福鼎市
霞浦县
寿宁县
周宁县
柘荣县
古田县
屏南县
相关链接
关于福建省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08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_ 发展报告 _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
关于福建省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08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 时间:2008-02-15 09:18 浏览量:

  

  ——2008年1月18日在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马潞生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

  按照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决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要求,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认真发挥财政统筹协调职能,集中财力办大事,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一)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2007年全省代编预算:地方级财政收入预算为610.28亿元,加中央体制补助等收入165.36亿元,全省财力预算775.64亿元,相应安排全省支出预算775.64亿元。

  据快报统计,2007年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700.03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4.7%,比上年增加158.86亿元,增长29.4%。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加上划中央收入584.24亿元,全省财政总收入1284.27亿元,比上年增加271.5亿元,增长26.8%。

  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加预计中央体制净补助178.24亿元,全省总财力为878.27亿元,比上年增加185.52亿元。全省财政支出901.22亿元(含中央专款和上年结转等支出),比上年增加172.52亿元,增长23.7%。

  2.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690.54亿元,完成预算的180%,比上年增加507.21亿元,增长276.7%(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增加469.08亿元,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增加4.24亿元);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620.24亿元,比上年增加445.24亿元,增长254.4%。

  (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2007年省级地方级财政收入预算为60.89亿元,加中央体制补助收入155.09亿元和市县上解收入37.1亿元,减上解中央支出8.28亿元和补助市县支出105.18亿元,省级财力预算为139.62亿元,相应安排省级支出预算139.62亿元。根据2007年省级收入形势,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批准对省级收支预算进行调整,调整后省级财力预算为149.62亿元,省级支出预算149.62亿元。

  据快报统计,2007年省级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71.14亿元,完成预算的104.1%,比上年增加13.01亿元,增长22.4%。省级地方级财政收入加预计中央体制补助收入170.62亿元和市县上解收入37.1亿元,减补助市县支出118.18亿元和上解中央支出8.28亿元,省级财力为152.4亿元。预算调整后中央增加一般转移支付形成的财力2.78亿元,建议结转2008年统筹安排使用。

  省级支出218.88亿元(含中央专款和上年结转等支出),比上年增加31.9亿元,增长17.1%。

  2.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33.13亿元,完成预算的103.9%,比上年增加27.34亿元,增长25.8%;省级政府性基金支出143.17亿元,比上年增加35.68亿元,增长33.2%。

  以上快报数在决算编制中还会有所调整,决算编成后再报省人大常委会审批。

  (三)2007年预算执行及财政工作的主要特点

  1.财政收支规模上新台阶

  在我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入实现又好又快的增长,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提前三年完成“十一五”财政收入目标。

  ——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省财政总收入由2002年的476.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84.27亿元,增加1.7倍,年均增长21.9%;地方级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272.8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00.03亿元,增加1.57倍,年均增长20.7%。财政收入增幅逐年提高,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良好态势,主要得益于我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和收入征管加强。

  ——收入质量进一步提升。全省财政总收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10.17%提高到2007年的14.7%;2007年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91.8%,财政收入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省财政支出规模由2002年的397.5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01.22亿元,增加1.27倍,年均增长17.8%,有力地保障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2007年,省级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29.77亿元,增长3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81亿元,增长8.4%;医疗卫生支出9.31亿元,增长26.1%;教育支出27.74亿元,增长29.7%;科技支出8.23亿元,增长34.6%。

  2.集中财力改善民生

  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的要求,在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建设,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努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着力解决就学问题。2007年,全省教育支出达181.87亿元,增长20.7%,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位。省级财政支出27.74亿元,重点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予以补助,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

  ——着力解决就医问题。省级财政从超收中支出13亿元,解决全省医改前关闭破产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支出7.74亿元,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支出1.14亿元,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困难家庭医疗救助试点,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等。

  ——着力解决就业问题。省级财政支出2.74亿元,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一户一就业工程及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推进失业、工伤保险等制度改革,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试点范围。

  ——着力保障惠民实事。在财力有限情况下,继续集中新增财力,在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的同时,还着力保障一系列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实事。省级财政支出4.67亿元,比上年增加1.54亿元,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增加城市低保补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支出1.35亿元,稳定生猪生产和供应;积极筹措并及时拨付救灾救济资金4.25亿元,帮助灾区群众解决生活困难、恢复生产。

  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发挥财政职能,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大支农惠农力度。省级财政支农支出29.77亿元,比上年增加8.05亿元,重点支持水利“六千”工程、标准农田、洪水预警系统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支出3.56亿元,对种粮农民实行种粮直补及农资综合补贴;支出19.42亿元,加快农村路网建设,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支持环境保护。省级财政支出6.45亿元,比上年增长30%,支持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海洋环境保护、农业生态建设;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入,探索建立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

  ——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省级财政支出18.15亿元,落实政法机关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装备条件,推进“平安福建”建设;支出0.56亿元,开展“餐桌污染”治理;支出1.2亿元,支持加强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

  ——促进文体事业发展。全省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二位。2007年,省级文体事业支出5.99亿元,重点支持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年百所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4.培植财源促进发展

  牢固树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经济决定财政的理念,把建设公共财政与支持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实施项目带动。统筹财力,重点支持铁路、公路、港口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节能、节水、节电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支持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加大支持力度。省级预算内基建支出1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工商发展资金支出3亿元,比上年增加1亿元,推动重点产业发展;从超收中支出铁路建设资本金2.94亿元;在继续实行出口退税省级统一负担基础上,追加支出支持对外经贸转型升级。

  ——转变支持方式。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四两拨千斤”作用,综合运用预算、税收、投资、国债、补贴、贴息、以奖代补等政策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政府鼓励投资的领域;捆绑财政资金实行上下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及水流域环境补偿;开展财政性资金整合试点,创新扶贫资金、环保资金的管理使用机制。

  5.依法依规用财有序

  围绕改革和发展大局,把依法理财的理念贯穿于各项财政工作,保证财政资金“取之有据,用之有道”,切实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和公平性。

  ——财政监督不断加强。加强省级收入和专项资金监管;进一步做好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全面实施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推动全省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力度。

  ——财政改革稳步推进。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建立促进县乡发展的激励机制;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

  ——财政管理逐步规范。认真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审查决议和同级审计处理决定。规范全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管理;建立支出进度目标考评责任机制,加强结转资金管理。

  上述工作成效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也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但财政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部分基层财政仍然比较困难,基层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监督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将通过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改进逐步解决,也恳请各位代表、委员一如既往地给予指导和支持。

  二、2008年预算草案

  2008年,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财政收入也将继续保持增长,但由于受减收政策等因素影响,增幅可能有所减缓,财政收支矛盾仍比较突出。依据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并综合考虑收支增减因素,按照积极稳妥、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留有余地的原则,2008年全省及省级预算编列如下。

  全省代编预算:

  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预算为794.87亿元,比上年增加 94.84亿元,增长13.5%;预计上划中央收入655.75亿元,增长12.2%;预计总收入1450.62亿元,比上年增加166.34亿元,增长13%。地方级财政收入加中央体制净补助195.75亿元,全省总财力为990.62亿元,比上年增加112.35亿元,增长12.8%;全省财政支出990.62亿元,比上年增加112.35亿元,增长12.8%。

  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为759.5亿元,比上年增加 68.96亿元,增长10%;政府性基金支出为759.5亿元。

  省级预算:

  省级地方级财政收入预算为72.42亿元,比上年增加1.27亿元,增长1.8%;省级地方级财政收入加中央体制补助收入185.48亿元和市县上解收入45.7亿元,减补助市县支出132.44亿元和上解中央支出8.28亿元,省级财力为162.88亿元,比上年增加10.47亿元,增长6.9%;省级财政支出162.88亿元。

  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为148.98亿元,比上年增加12.84亿元,增长9.4%;省级政府性基金支出为148.98亿元。

  2008年,全省财政工作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的部署,围绕“四谋发展”实践主题,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把握“四个关键”工作要求,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坚持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进一步集中财力办大事,努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财力保障。为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质量的提高,大力培植财源,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支持自主创新。省级财政安排科技支出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重点支持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完善“6·18”长效机制。

  ——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省级财政安排4.66亿元,重点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技术创新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安排1.08亿元,支持水资源保护和废气整治;安排0.8亿元,实施新建6万口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安排3.63亿元,支持生态公益林管护、海洋环境监测、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综合治理。

  ——促进外经贸转型升级。省级财政安排外贸发展资金2.02亿元,比上年增加1亿元,支持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省级财政安排工商发展资金3.01亿元,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增安排0.65亿元,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二)着力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继续集中新增财力,注重“雪中送炭”,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教育优先。省级财政安排15.96亿元,全面实施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并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安排4亿元,对各地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进行奖补;安排0.6亿元,加大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安排2.3亿元,对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予以补助;安排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建设资金2亿元。

  ——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省级财政安排11.17亿元,比上年增加3.73亿元,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80元;安排2.23亿元,在全省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安排2.22亿元,支持年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困难地区发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等。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省级财政安排4.49亿元,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安排1.35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及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扶持工作,推进就业和再就业;支持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落实全省医改前关闭破产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医保政策,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

  ——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省级财政安排1.71亿元,加快“造福工程”实施,搬迁人数由2.5万人增加到6万人,补助标准由人均1500元提高到2500元,并对计生户增发一个人口的补助金;安排0.58亿元,继续解决华侨农场归侨居住危房问题;安排0.39亿元,对地质灾害危险点居民实施整体搬迁;安排0.5亿元,支持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促进建设文化强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省级财政安排文体事业支出4.63亿元,重点支持文化重点项目建设,免费开放省级公益性文化场馆,支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物普查、全民健身工程,确保全省近万个行政村提前两年、在奥运会前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

  (三)注重统筹协调,推动全面可持续发展

  着眼于发展的可持续性,有效配置财力资源,促进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省级财政安排支农支出24.13亿元,比上年增加3.48亿元。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农业发展和农业综合开发,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加对农村工作机制创新的专项补助,促进闽台农业合作交流。

  ——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省级财政安排对下补助资金132.44亿元,比上年可比增加27.26亿元,占省级收入43.6%,可比增长23.1%。财力进一步向基层、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倾斜,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推进社会公共安全建设。省级财政安排12.36亿元,保障政法机关运转和支持基层政法基础建设;安排3.84亿元,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建设,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安排0.78亿元,支持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和有害生物预警监控体系建设。

  (四)积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深化财政改革,规范财政运行,全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深化预算改革。严格预算管理,进一步增强预算编制和管理的科学性;建立综合预算,逐步将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促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严格依法理财。进一步把财政收支活动纳入法制规范的范围,实现财政收支活动的公平、公正;继续完善财政体制、机制和制度,努力实现财政管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推进财政政务公开,提高政府理财透明度。

  ——完善财政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省级财政资金管理,加大对重大财政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力度,重点监督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资金使用情况;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试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