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晋安区
马尾区
长乐区
福清市
闽侯县
连江县
永泰县
闽清县
罗源县
思明区
湖里区
集美区
海沧区
同安区
翔安区
芗城区
龙文区
龙海区
漳浦县
云霄县
诏安县
东山县
平和县
南靖县
长泰区
华安县
鲤城区
丰泽区
洛江区
泉港区
石狮市
晋江市
南安市
惠安县
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金门县
三元区
永安市
明溪县
清流县
宁化县
建宁县
泰宁县
将乐县
沙县区
尤溪县
大田县
仙游县
荔城区
城厢区
涵江区
秀屿区
延平区
建阳区
邵武市
武夷山市
建瓯市
顺昌县
浦城县
光泽县
松溪县
政和县
新罗区
永定区
上杭县
武平县
长汀县
连城县
漳平市
蕉城区
福安市
福鼎市
霞浦县
寿宁县
周宁县
柘荣县
古田县
屏南县
相关链接
“两新”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向好 _ 系统动态 _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
“两新”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向好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时间:2025-04-10 17:00 浏览量: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以下简称“两新”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数据显示,2024年“两新”政策对拉投资促消费的效果显著,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力拉动了投资增长,以旧换新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展望2025年,随着“两新”政策更加有力有效地实施,我国经济将持续回升向好。

  一、“两新”政策推动2024年经济回升向好效果显著

  2024年“两新”政策对经济回升向好的推动作用显著,其在稳定经济增长、提振消费需求、扩大有效投资、促进转型升级以及改善社会民生等多个维度发挥了关键作用。

  稳定经济增长效果显著。“两新”政策通过扩大有效投资和促进消费升级,显著推动了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在政策支持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步伐加快,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两新”政策还增强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了经济对外部冲击的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据测算,“两新”政策拉动2024年GDP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两新”政策在维持经济稳定增长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两新”政策通过内需拉动和结构优化,有效缓解了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提振消费需求效果显著。我国耐用消费品市场已进入存量优化阶段,目前市场规模居全球首位,全国家电保有量突破30亿台,汽车保有量超过3亿辆。通过实施以旧换新政策,耐用消费品得到有效更新,直接促进了消费增长,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报废与置换更新量超过65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达到1100万辆。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实施呈现显著的时间效应。2024年7月底政策力度加码后,耐用消费品市场呈现明显的V型反转特征。8月份全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销售额同比增长率由负转正,9~12月份连续四个月维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这一现象验证了政策干预对消费市场的提振效应,同时也反映了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的持续释放。总体来看,以旧换新政策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超过1个百分点,惠及6400多万消费者,推动7000多万台(件)绿色智能汽车、家电和家居产品进入普通家庭。这不仅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也加速了绿色智能产品的普及。

  扩大有效投资效果显著。“两新”政策通过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同时,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有效激发了居民的消费热情,推动了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市场的繁荣。这不仅优化了投资结构,提升了投资效率,还进一步扩大了国内需求。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达15.7%,较同期全部投资增速高出12.5个百分点。从投资贡献度来看,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6%,成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核心动力,这表明“两新”政策在促进投资流向设备更新和消费品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促进转型升级效果显著。“两新”政策聚焦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加速新产品与新技术的市场应用,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例如,2024年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达到90%。同时,政策倡导绿色生产,推动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测算结果显示,2024年政策实施带来的节能量约28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300万吨,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新动力。总体来看,“两新”政策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加速了新兴产业成长,也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活力。

  改善社会民生效果显著。“两新”政策通过激励企业和消费者的广泛参与,有效缩短了固定资产更新周期,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显著增强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满足了社会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不仅加速了老旧设备的淘汰,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还推动了绿色智能产品的普及。此外,消费升级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繁荣,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升了居民收入水平,全面改善了社会民生质量。数据显示,“两新”政策对民生改善具有关键性影响,显著增强了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2024年末,制造业就业人数显著回升,有效稳定了就业市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推动2025年经济持续回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2025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要求“加力推进设备更新”“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作用下,不仅能够看到消费市场的进一步繁荣,还能观察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绿色发展的深入推进,这些都将为2025年经济持续回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从加力推进设备更新政策看,其将在2024年基础上进一步扩围和深化。一是政策扩围与深化。2025年设备更新政策在2024年基础上进一步扩围和深化。支持范围已由原有的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延伸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重点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的应用。政策鼓励以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为载体,规模化实施设备更新,以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二是资金支持力度加大。通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政策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优化投资补助方式,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贴息,中央财政贴息1.5个百分点,并额外安排特别国债资金贴息,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激发企业设备更新积极性。三是存量设备评估与项目储备。政策明确指出,需要依据技术、能耗、排放等关键标准对多个领域的存量设备进行全面的评估诊断,以确立设备更新的具体目标。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强化项目储备能力,完善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依法淘汰落后设备,推动设备更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四是老旧设备报废更新补贴扩围。根据最新政策,报废更新补贴的范围已扩大至包括“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的老旧营运货车,并新增水稻抛秧机、采棉机等农业机械的报废更新补贴。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还提高了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其动力电池的更新补贴标准(增至每辆车8万元),以进一步促进绿色交通的发展。五是政策协同与优化。通过“两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策跨部门统筹协调,优化项目申报、审核、资金发放等流程,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执行效率,确保设备更新政策高效落地。总体来看,加力推进设备更新政策,通过扩围、加力、优化流程和强化支持,推动设备更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将为经济持续回升提供有力支撑。

  从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看,其在2024年基础上进一步扩围和优化。一是资金分配机制优化。政策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其中资金分配机制综合考量常住人口规模、地区生产总值、汽车和家电保有量等多重因素,并向2024年政策执行较好的地区倾斜,确保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二是汽车报废更新范围扩大。政策将“国四”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对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能源或低排量燃油车的消费者提供补贴。新能源车补贴2万元,燃油车补贴1.5万元,进一步推动汽车消费升级和绿色出行。三是汽车置换更新补贴。对转让旧车并购买新车的消费者提供补贴,新能源车最高补贴1.5万元,燃油车最高补贴1.3万元。具体实施细则由各地区结合实际制定,确保政策灵活性和针对性。四是支持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将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范围扩大至12类产品,包括新增的微波炉、净水器等。补贴标准为产品价格的15%~20%,每件补贴不超过2000元。2024年已享受补贴的消费者2025年可继续享受,进一步刺激家电消费需求。五是数码产品购新补贴。对购买手机、平板等数码产品的消费者提供15%的补贴,每件补贴不超过500元,每位消费者每类产品限补1件。该政策有助于推动数码产品消费升级,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六是家装消费品换新支持。政策加大对旧房装修、厨卫改造等过程中购置物品和材料的补贴力度,促进智能家居消费。具体补贴标准由各地区结合实际确定,推动家装消费市场繁荣。七是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政策推进。政策制定完善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补贴细则,简化操作流程,加强市场监管。对报废老旧电动自行车并换购新车的消费者提供补贴,尤其是对换购铅酸蓄电池电动自行车的消费者加大补贴力度,推动绿色出行。综合来看,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通过刺激消费需求、推动产业升级、带动产业链发展、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等多方面作用,对经济持续回升将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不仅能够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还能为中长期的经济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来源:本文原载于《中国金融》2025年第5期;作者:肖宏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政策仿真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