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晋安区
马尾区
长乐区
福清市
闽侯县
连江县
永泰县
闽清县
罗源县
思明区
湖里区
集美区
海沧区
同安区
翔安区
芗城区
龙文区
龙海区
漳浦县
云霄县
诏安县
东山县
平和县
南靖县
长泰区
华安县
鲤城区
丰泽区
洛江区
泉港区
石狮市
晋江市
南安市
惠安县
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金门县
三元区
永安市
明溪县
清流县
宁化县
建宁县
泰宁县
将乐县
沙县区
尤溪县
大田县
仙游县
荔城区
城厢区
涵江区
秀屿区
延平区
建阳区
邵武市
武夷山市
建瓯市
顺昌县
浦城县
光泽县
松溪县
政和县
新罗区
永定区
上杭县
武平县
长汀县
连城县
漳平市
蕉城区
福安市
福鼎市
霞浦县
寿宁县
周宁县
柘荣县
古田县
屏南县
相关链接
我国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互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展望 _ 系统动态 _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
我国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互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展望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时间:2019-03-04 16:31 浏览量:178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在此过程中,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贯穿始终。从服务业发展视角出发,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相关重大改革推动服务业与工农业互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服务业在改革过程中与工农业的互动发展路径,为进一步推动服务业与工农业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服务业从农业和工业中初步剥离

  改革发端于农村,起步于农业,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重大创举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在这项改革下,巨大的制度红利推动了农业劳动力和资本开始向工业和服务业渗透。这一阶段服务业与工业、农业关系呈现出三个特征:第一,服务业从农业和工业剥离的速度较快,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改革是从农业(1978年农村实施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和工业(1984年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开始的,最后才触及服务业。因此,这一时期服务业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的低端发展阶段。第二,服务业发展要素逐步成熟并走向集聚。农业农村改革产生了剩余资本和剩余劳动力,工业改革也产生了大量富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和资本主要流向一些进入门槛低、易形成集聚的服务业,为服务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前期积累。第三,服务业剥离独立的路径呈多样化。处于起步阶段的服务业从农业和工业中剥离独立大体有两条路径,一条是直接从农村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剩余资本和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成长起来,另一条是从农业和工业产业链中逐渐剥离出来,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改革重点向城市转移与乡镇企业的突起共同促进了服务业从工业、农业中全面剥离并独立发展

  随着对外的逐步开放,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乡镇企业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使我国工业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工业的迅猛发展储备巨大能量,农村工业发展成为我国工业化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一时期,城市工业发展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引了更多农民向城镇地区集中,中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小城镇。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改革和乡镇企业崛起形成了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或者是国家工业化与农民工业化)并存的双重工业化,共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从农业和工业中完全剥离独立。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城市为中心的改革将工业化推向高潮,工业企业内部分化加剧,产业链不断向前后端延伸和拓宽,加大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为服务业的独立、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此时以轻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成为国家重化工业的有效补充,也直接推进了农村工业化。二者共同发力,加快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第二,乡镇企业的遍地开花加速推动了小城镇建设,使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进而加大了城镇地区对生活性服务的需求。同时,小城镇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商品交换和市场的发育,促进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第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自由迁徙”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动力,为服务业全面剥离并独立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诱致了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互促共生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加快了我国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召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改革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服务业与工业、农业关系的特点为:第一,服务业与工业发展处于共生互利状态。这一时段国有企业的主体是工业企业,工业产业链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产生了更多的工业服务业。同时,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承担的服务职能逐渐被剥离出来,成为服务业的又一条发展路径。而反过来,服务业的大规模兴起让工业劳动力、资本更加专注于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再一次加速了工业化进程。这一时期工业与服务业增加值的变化趋势近乎一致,更加说明了二者是一种良性的互促互利关系。第二,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超过了工业和农业。这一时期农业增速放缓,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不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都超过20%,特别是服务业增长迅猛。第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农业和工业生产要素加速向服务业流动,为服务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奠定了基础。

  四、21世纪初期到2011年:入世后开放发展催动了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交织互补

  入世后,我国经济逐步与世界接轨,原有工业化路径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工业化思路逐渐清晰,我国开始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期过渡。这一时期,国家对外贸进出口自主权的逐步开放,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大量商品和劳务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明显,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开始遍布全球。此期间,服务业与工业的互动关系较为突出,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工业的壮大与服务业的成长显示出很强依赖性和互补性,服务业与工业增长值占GDP的比重趋于一致,服务业与工业并行发展,共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第二,服务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也是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城市化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拓宽了空间,随着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提升,服务业承接了农业、工业的劳动力,非农人口比重的提高极大地刺激了服务业的需求,最终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传统服务业较为发达,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较为落后。农业服务业发展整体滞后,但巨大的发展潜力已显现。

  五、2012年以来:信息技术变革引发了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互融共进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以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3D打印、个性化定制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大数据相关服务业与工业紧密融合,不断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在此阶段的自身发展、与农业和工业的互动关系有以下特点:第一,在信息技术向各产业不断融合渗透的背景下,服务业逐步成为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第二,服务业的发展与信息化、大数据、互联网、科技发展等专业领域的创新结合越来越紧密,与传统工业紧密融合并对其加以改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成为推进工业化进程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第三,从服务业与农业的互动关系看,近年来农业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成本的提高及农业发展的粗放经营导致农产品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提高、农业经营比较效益下降,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引擎。第四,在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服务功能变得日益重要,不仅生产活动中与服务相关的业务比重不断增加,在整个价值链中与服务业相关环节的价值含量也在增高,这种转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这些产业的服务化过程,是通过相关服务业向农业、制造业的广泛渗透来实现的。服务业在崛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在信息网络技术的“黏合作用”下,原来基于机器大工业专业化分工之上的迂回生产方式逐渐被更具有社会分工基础的直接生产方式所取代,并使传统农业和制造业价值增值方式和路径发生了转移,传统工业经济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便让位于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服务业对农业和工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新时代产业发展主线,也意味着一个更新的服务经济时代即将到来。

  六、服务业与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的展望

  (一)遵循三次产业互动发展规律制定服务业发展政策

  由于劳动力、生产资料等流动需要一定时间和社会基础,三次产业间的互动是渐进、有序的,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因此,在制定服务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三次产业间的密切联系,遵照三次产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第一,明确目前三次产业各自所处的发展阶段,从纵向把握政策时机。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对服务业的需求有很大不同,要遵循产业演化的规律,根据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分阶段制定政策,并不断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同时,要把服务业政策制定与服务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结合起来,只有服务业结构与服务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同步进行,服务业政策才能够顺利实施。第二,明确当前阶段服务业与农业、工业间的互动情况,从横向上把握三次产业间的互动关系。产业间要素的流动是双向的,不能单一追求服务业的高占比、高质量,就忽视农业、工业的发展实际,服务业政策的制定要有助于三次产业的协调融合发展。第三,区分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优先次序,以核心行业带动其他行业。根据现实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确立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在其中培育典型,取得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扩展到其他行业,做到有条理、有步骤地实施。

  (二)以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促进产业间良性互动

  首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促进劳动力要素在行业间的充分自由流动是实现产业良性互动的基础。要建立和规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劳动力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自由有序流动的机制,才能形成有利于产业间协调互动的就业结构。其次,土地要素的充分使用和集中是提高三次产业发展效率的保障,所以在确保不改变农地用途的前提下,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再次,促进资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润滑油”。要放宽投融资条件,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良好的平台。积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三次产业,同时有重点地搭建金融支撑链条,提高资金对三次产业的服务能力。

  (三)以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

  随着我国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在大中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好。而在农村,由于农民收入低、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较薄弱,服务业发展出现“规模不经济”问题。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跨越小规模经营的障碍,有助于破解农村劳动力外流引发的农户兼业化等难题。经过多年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粘合了农村一二三次产业,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产业通道。因此,从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出发,有必要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定位,使其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促进产业间的竞争关系转变成协作关系,为农业产业化路径提供强大支撑。

  (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工业发展的强大动能

  从新时期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看,政府作为重要主体起到引导作用。首先,通过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国制造2025》《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文件,充分利用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次,通过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以此为媒介实现我国制造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在此过程中,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促进制造业创新和转型产生了很多生产性服务业的新业态、新模式。这类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融合,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度高、专业化程度高和与产业融合度高等特点,在与制造业融合的条件下,既能提升工业产业的附加值,还能提高制造业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进而形成了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动能。

  (五)以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来打通产业间联系

  纵观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正是每一次关键时点的重大改革,促成了三次产业间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发展。改革为打通三次产业间的联系提供了动力:家庭联产承包制促进了服务业从工业和农业中的初步剥离;城市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促使产业裂变,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全面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诱致了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互为支撑,共同成长;加入WTO推动了我国产业走向国际化,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密切了三次产业间的联系,为三次产业协调互补提供了契机;信息技术的时代变革模糊了三次产业的边界,服务业与工业、农业进入了互融共进的阶段。改革是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鼓励生产效率较高或改善较快的部门和企业得到较快发展,从而影响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开放是以推动我国产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为目标,加强了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从而使产业结构演变更加合理、更加遵循市场原则。

  (执笔: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刘振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