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个地方的政务新媒体账号宣布停止更新或注销,有的将政务微博与微信公众号合并,有的将发布渠道转向相关部门或政府门户网站等。
据报道,此次部分政务新媒体账号注销、合并、迁移,除了机构改革的需要,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网信办去年12月印发的《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注册运营政务公众账号,要严格控制数量,加强信息更新。突出便捷集约,对于功能相近、重复的政务应用程序,要进行整合迁移,防止同质化;防止“空壳”“僵尸”,对于使用频率低、实用性不强的政务应用程序,应及时关停、注销。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其中手机网民10.9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达14.6638万个,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9.73亿人。就是说,在“人人有手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积极打造政务新媒体、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早已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样越做越好的问题。
政务新媒体是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收集意见建议、服务人民群众的官方网络互动平台,对建设法治政府、阳光政府、服务型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有些政务新媒体互联网思维发达,经营用心,努力创新,善接地气,赢得公众的喜爱。如“深圳卫健委”以“深小卫”的拟人形象,运用生动通俗的语言传播健康知识;南京“江宁公安在线”的日常普法,也富有创意、活泼有趣。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政务新媒体因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强、管理不规范等种种因素,或长期不更新,或只是机械粘贴有关通知,或公号私用,或被人盗用,如此等等。这类乱象导致一些政务新媒体陷入“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也加重了基层负担,引发公众不满。
建设政务新媒体贵在管用、好用,不是为了赶时髦、应付公众和上级。因此,部分运营乏力、管理不善、多头开设的政务新媒体关门,也是势所必然,并非坏事。当然,部分“空壳”“僵尸”政务新媒体关闭后,相关的公共服务不能弱化。对继续运营的政务新媒体,各地各部门应当规范管理,加强人员培训,配足人力和经费,不断提高运营质量和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把“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作为推进数字技术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度融合的重要方面,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各地各部门在积极打造包括政务新媒体在内的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的同时,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防止“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让广大干部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更好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黄琳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